一、业绩滑坡:传统业务失速与转型阵痛交织
2024年财报显示,居然智家营业收入129.66亿元同比下降4.04%,归母净利润7.69亿元同比暴跌40.83%,扣非净利润也下滑27.62%。这一业绩表现背后,折射出传统家居卖场模式与数智化转型的双重困境。
核心业务萎缩:
租赁及加盟管理业务收入59.72亿元(占比46.06%),同比减少9.42%。受房地产下行周期冲击,家居卖场坪效下降,公司不得不通过租金减免政策维系商户关系,短期牺牲收入换取长期合作稳定性。但此举直接导致毛利率从2021年的48.14%腰斩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29.33%。
转型业务“叫好不叫座”:
尽管数智化平台表现亮眼——洞窝GMV达466亿元(+11.8%)、设计家全球用户超1616万、智慧家销售额增长30.6%至22.5亿元,但这些创新业务仅贡献不足15%的营收。转型投入与产出失衡显著: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2.62%,但直播带货转化率仅0.31%,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二、实控人风波:汪林朋被留置的连锁反应
4月17日,创始人汪林朋因涉嫌严重职务违法被留置的消息引发资本市场震荡,次日股价跌停,市值蒸发25亿元。这一事件暴露多重风险:
治理结构隐患:
作为“灵魂人物”,汪林朋直接掌控公司战略方向。其被留置后,虽然执行总裁王宁代理职责,但公司数智化转型、海外拓展等重大战略的延续性存疑。市场担忧其2015年通过中天基业股权腾挪形成的控制权结构可能面临调整。
资本运作疑云:
2023年汪林朋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套现超26亿元,同期公司净利润下滑32.08%、负债率攀升至57%。这种“高分红+高负债”组合加剧投资者对其“套现离场”的猜测。而武汉中商借壳上市时的356.5亿元天价估值,也被重新审视合理性。
三、行业困局:转型逻辑与市场现实的碰撞
存量市场下的转型悖论:
家居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,2024年全国家具类零售额同比下降5.1%。居然智家试图通过“人车家”智能生态(新增智能家居经营面积2.81万㎡)打开增量,但消费者对线下卖场的依赖度持续降低——线上家居零售占比已达38%,且年轻客群更倾向一站式整装服务。
数智化转型的三大断层:
- 数据孤岛难破: 虽构建洞窝平台整合1016家卖场数据,但工厂、经销商、物流环节仍未实现全链路打通,导致供应链效率提升有限
- 体验升级滞后: 智能家居展厅坪效提升95%,但AI设计工具生成的3秒出图方案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匹配度不足,设计师端应用渗透率仅23%
- 商业模式陈旧: 平台服务收入占比不足15%,仍依赖传统租金分成模式。对比红星美凯龙“设计+施工+零售”闭环生态,创新动能明显不足
四、未来突围:生死攸关的三大战役
债务重组攻坚战:
面对25.04亿元现金与44.66亿元短期债务的悬殊差距,公司需优化负债结构。可参考同行通过REITs盘活存量资产(如武汉中商广场估值超50亿元),或引入战投缓解流动性危机。
数智化深水区改革:
- 场景化突破: 将设计家AI大模型(参数超100亿)与金隅集团等房企合作,切入精装房前置设计赛道
- 生态化整合: 加速与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合作,打造“智能导购+无人配送”新零售场景
- 出海差异化: 借力东南亚家居消费年均12%增速,复制金边店96%招商率经验,输出“数字化系统+中国供应链”组合拳
信任重建持久战:
实控人事件导致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从28%骤降至15%,公司需通过高管增持、战略发布会等举措重塑信心。同时需警惕加盟商信心动摇——2024年加盟店减少13家,广州等地已出现千万元级加盟商跑路事件。
这场危机揭示了中国传统家居零售巨头的转型困境:当行业红利消退,仅靠局部创新难以扭转颓势,唯有从商业模式、组织架构到资本运作的全维度重构,才能穿越周期。而对于居然智家,2025年或将成为决定其能否“居然”存续的关键分水岭。返回搜狐焦点首页,查看更多